昭通微幫


- 品牌名稱:微幫平臺
- 認證狀態:已認證
- 昭通微幫微信號:aaa992878
- 所在地區:云南省
- 加盟狀態:招商中加微信aaa992878搶占名額
- 粉絲數量:
- 昭通微幫廣告價格:
昭通,云南省下轄市級行政區,位于云南省東北部,地處云、貴、川三省結合處;金沙江下游沿岸;坐落在四川盆地向云貴高原抬升的過渡地帶。昭通地勢南高北低,最低海拔267米(水富縣),最高海拔4040米(巧家縣),總面積23021平方公里。昭通轄一區(昭陽區)10個縣143個鄉鎮(辦事處)。2010年末總人口521.3萬,其中有苗、彝、回等23個少數民族54.2萬人。昭通歷史上是云南省通向四川、貴州兩省的重要門戶,是中原文化進入云南的重要通道,云南文化三大發源地(大理昭通昆明)之一,素有小昆明之稱為中國著名的“南絲綢之路”的要沖,素有“鎖鑰南滇,咽喉西蜀”之稱。
歷史沿革
“早期智人化石”,距今約10萬年,稱作“昭通人”,填補了云南省猿人階段到晚期智人階段之間的空白,說明昭通市是人類起源和發展的重要地區之一。大約距今一萬年左右至距今四千年的約六千年時間里,居住在這里的先民們已廣泛使用磨制石器,并懂得了制陶、紡織、農業和放牧等技術,開始了邑居和定居生活。西周末至春秋初期時的杜宇部落,入蜀,“教民務農”,帶去了先進的農耕文明,得到了蜀民的擁戴,當了蜀王,號“望帝”。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以蜀郡太守李冰開鑿焚道。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全國后,為了進一步經略云南,派常頷將李冰開鑿的焚道延伸至建寧(今曲靖),史稱“五尺道”。中原文化的南漸,今昭通地處“五尺道”樞紐,得風氣之先,是云南最早、最充分接受中原文化影響的地區。[2] 念湖印象(6張)公元前135年(西漢武帝建元六年),漢武帝改變漢初“閉蜀故徼”的封閉政策,重開“南夷道”,在西南夷地區設置郡縣,擴大中原與西南邊遠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西漢王朝在今昭通市設朱提縣(郡),昭通首次被納入中央政權的管理之下。自西漢建元六年至唐天寶年間,今昭通以“朱提”冠名,或為縣治,或為郡治,或為犍為南部、犍為屬國都尉治所,前后達800余年。唐宋時期,南詔、大理兩個地方政權先后稱雄于云南地區,昭通既與中原文化疏離,也未能充分接受南詔、大理文化的影響。元置烏蒙路。明代置烏蒙府。清雍正九年在完成改土歸流后,改烏蒙為昭通。上溯唐、宋兩代行羈縻之治時中斷中央政權建置的近五百年,今昭通稱“烏蒙”(阿猛)前后千余年。土司制度的形成和逐漸完備,因用兵、屯田、民族遷徙而形成的土著文化、移民文化、民族文化的存在和發展同樣值得關注,同樣是昭通歷史文化資源中極為寶貴的財富。[2] 清初襲明制,稱鎮雄土府,屬四川省。清雍正五年(1727年)實行改土歸流,“詔改烏蒙府為昭通府”。[2] 雍正六年(1728)2月,烏蒙土府改土歸流,是為烏蒙府,移治于土府(竇地甸)東二十里地,于米貼地方置永善縣,大關屯地方置大關廳,改鎮雄府為散州劃歸烏蒙府。雍正八年(1730)7月,烏蒙府更名為昭通府,并置恩安縣為府之附郭。棄天梯(今土城)新建城于二木那(今昭通市城)。同年,昭通府屬迤東道(治曲靖府)。雍正九年(1731)置魯甸廳屬昭通府;鹽井渡設巡檢司,屬昭通府大關廳。光緒三十四年(1908)10月于永善縣之富官村置靖江縣來屬;升鎮雄州為直隸州。至清末,昭通府轄大關、魯甸2廳;恩安(附郭)、永善、靖江3縣。民國元年(1912)沿清末舊制。民國2年(1913)4月,云南都督府裁府設道,撤銷昭通府,將原昭通府駐地恩安縣改名為昭通縣;魯甸廳、大關廳、巧家廳、鎮雄直隸州改設為魯甸縣、大關縣、巧家縣、鎮雄縣;鎮雄州彝良州同轄地置彝良縣。民國三年(1914)1月,靖江縣因與江蘇省轄縣重名,改名為綏江縣。民國六年(1917)1月,從大關縣鹽井渡地方析置鹽津縣;同年,由鎮雄縣析置威信行政區。昭通、魯甸、巧家、永善、大關、靖江、鎮雄、彝良縣和威信行政公署均屬滇中道。民國十八年(1929)撤滇中道,各縣直屬省管。民國21年(1932)威信行政公署改為設治局,民國23年(1934)9月,成立威信縣。民國31年(1942)3月,設云南省第一行政督察區,駐昭通縣,轄昭通、永善、綏江、鹽津、大關、彝良、鎮雄、威信、魯甸、巧家縣共10縣。1950年,設昭通專區,專署駐昭通縣。轄昭通、大關、綏江(駐中城鎮)、鹽津、威信(駐扎西鎮)、鎮雄、彝良、魯甸(駐文屏鎮)、會澤、巧家、永善等11縣。1960年9月13日,撤銷鹽津縣,將原鹽津縣的行政區域并歸大關縣(1959年撤并)。1960年9月13日撤銷魯甸縣,將原魯甸縣的行政區域并歸昭通縣(1958年11月撤并)。昭通專區轄9縣。1962年3月27日,恢復鹽津縣,以合并于大關縣的原鹽津縣行政區域為鹽津縣的行政區域(1961年4月28日分治),大關原轄豆沙、柿子劃入鹽津縣。昭通專區轄10縣。1963年9月14日,恢復魯甸縣。以合并于昭通縣的原魯甸縣除馬路、蘇甲、水屯、酒房四個人民公社以外的行政區域及昭通縣永豐區的祖家包包、馬鞍山、板板房、陳家灣、馬家院子、楊家臺子、龍家臺子7個村為魯甸縣行政區域。昭通專區轄11縣。1964年6月15日,昭通專區的會澤縣劃歸曲靖專區。昭通地區轄10縣。1970年,改昭通專區為昭通地區,地區駐昭通縣。轄昭通、綏江(駐中城鎮)、永善(駐景新鎮)、鹽津、大關、威信(駐扎西鎮)、彝良(駐角奎鎮)、鎮雄、魯甸(駐文屏鎮)、巧家等10縣。1981年1月18日,設立昭通市,以昭通縣的部分地區為其行政區域,屬昭通地區。1981年8月14日,國務院批復:設立水富縣。以(綏江縣)水富區的安富、水東、水河3個公社,綏江縣的太平公社和會儀公社的新安、新壽兩個大隊,以及與水富區相鄰的鹽津縣的兩碗公社,劃歸水富縣管轄??h人民政府駐云富公社。水富縣由昭通地區行署領導。昭通地區轄1個縣級市、11個縣。1983年9月9日,撤銷昭通縣,將昭通縣的行政區域并入昭通市。昭通地區轄1個縣級市、10個縣。1984年,恢復區鄉建制,廢公社為區。1987年區鄉體制改革廢區為鄉。2001年1月13日,撤銷昭通地區和縣級昭通市,設立地級昭通市。昭通市設立昭陽區,以原縣級昭通市的行政區域為昭陽區的行政區域。
行政區劃
截至2006年底,昭通市轄1個區、10個縣;3個街道、54個鎮、69個鄉、17個民族鄉;70個居委會、1201個村委會。
人口
<br>人口<br>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為521.3萬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共增加了621145人,增長13.53%。平均每年增加62114.5人,年平均增長率為1.28%。其中,男性為2738005人,占總人口的52.52%;女性為2475528人,占總人口的47.48%??側丝谛詣e比(以女性為100)為110.60。0-14歲的人口為1400577人,占總人口的26.86%;15-59歲人口為3312738人,占63.54%;60歲及以上人口為500218人,占9.60%,其中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354953人,占6.81%。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1094842人,占總人口的21.00%;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4118691人,占總人口的79.00%。<br>民族<br>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4683478人,占總人口的89.83%;各少數民族人口為530055人,占總人口的10.17%。其中,回族人口為180962人,占總人口的3.47%;苗族人口為172622人,占總人口的3.31%;彝族人口為161302人,占總人口的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