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微幫
時間:2016-04-09意向客戶:


- 品牌名稱:微幫平臺
- 認證狀態:已認證
- 聊城微幫微信號:aaa992878
- 所在地區:北京
- 加盟狀態:招商中加微信aaa992878搶占名額
- 粉絲數量:
- 聊城微幫廣告價格:
聊城微幫簡介
聊城地處魯西平原,是山東省的西大門,毗鄰河南、河北,位于華東、華中、華北三大區域交界處,全市總面積8715平方公里,2014年年末總人口594萬。
聊城是中國蔬菜第一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國溫泉之城,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雙擁模范城,國家環保模范城。聊城是京九鐵路與邯濟鐵路在山東省內的交匯點,是橫跨冀魯豫三省的最大交通物流樞紐。是中國重要的交通樞紐、能源基地、內陸口岸和輻射冀魯豫交界地區的中心城市,中原經濟區東部核心城市,濟南都市圈副城市,山東西部經濟隆起帶中心城市。
聊城城區獨具“江北水城”特色,素有“中國北方的威尼斯”之稱。黃河與京杭大運河在此交匯。明清時期借助京杭大運河漕運之利,聊城成為沿岸九大商都之一,繁榮昌盛達400年之久,被盛譽為“江北一都會”。[1] 市區環抱的東昌湖是中國北方最大的城市湖泊[2] ,南岸的聊城摩天輪“水城之眼”為亞洲三大摩天輪之一。

歷史沿革:
聊城因古有聊河而得名。
唐虞3代,聊城屬兗州之域。
春秋時期,聊城、茌平、高唐、東阿、陽谷屬齊國,莘縣、臨清屬衛國,冠縣屬晉國。
戰國時期,聊城、茌平、高唐、東阿、陽谷仍屬齊國,莘縣改屬魏國,冠縣、臨清改屬趙國。
秦行郡縣制,境域均屬東郡。
漢承秦制,西漢初曾封王建國,郡國并稱。至武帝始設州部,分全國為13個刺史部(州)。聊城、東阿、陽谷、莘縣屬兗州部東郡,冠縣、臨清屬冀州部魏郡,高唐屬青州部平原郡,茌平分屬兗州部東郡與青州部平原郡。東漢正式定州、郡、縣3級。聊城、東阿、莘縣、陽谷、高唐、楊露、臨
聊城夜景
聊城夜景
清仍屬原州郡,茌平改屬兗州部濟北國,冠縣改屬司州部陽平郡。
三國襲漢制,境域統屬魏地,聊城、茌平屬青州部平原郡,莘縣、冠縣、臨清屬司州部陽平郡,高唐屬冀州部清河郡,陽谷為縣王國,東阿仍屬兗州部東郡。
晉朝仍為州、郡、縣3級制,聊城、高唐、茌平屬冀州部平原郡,臨清、莘縣、冠縣屬司州部陽平郡,東阿、陽谷屬濟北國及東平國。
南北朝時期仍承晉制。后魏,聊城、茌平屬濟州部平原郡,臨清、冠縣、莘縣屬濟州部濟北郡,高唐屬濟州部南清河郡。齊周,聊城屬平原郡,臨清、高唐、茌平屬清河郡,陽谷、東阿屬濟州部濟北郡,冠縣、莘縣屬司州部陽平郡。
隋初廢郡存州,后又廢州為郡,聊城、冠縣、莘縣屬魏州武陽郡,臨清、高唐、茌平屬貝州清河郡,陽谷屬濟州濟北郡,東阿屬兗州濟北郡。
唐朝,州郡之上增設道,始分全國為10道,至733年(開元二十一年)改為15道。聊城、高唐屬河北道博州博平郡,臨清屬河北道貝州清河郡,莘縣、冠縣屬河北道魏州魏郡,陽谷、東阿初屬河南道濟州濟陽郡,后屬鄆州東平郡,茌平屬河南道鄆州東平郡。
宋初,廢道設路,路轄府、州,府、州轄縣。聊城、高唐、茌平屬河北東路博州博平郡,臨清、冠縣、莘縣屬河北東路大名府魏郡,東阿、陽谷屬京東西路東平府東平郡。
遼、金承宋制,分其所轄治的北方為19個路。聊城、高唐、茌平屬山東西路東平郡博州,東阿、陽谷屬山東西路東平府,莘縣、冠縣屬大名路大名府,臨清屬大名路大名府恩州地。
元代,全國設行中書?。ê喎Q“行省”),行省下設路、州、縣。聊城、茌平、莘縣屬東昌路總管府;冠縣初屬東昌路,后為冠州;高唐初屬東昌路,后為高唐州;臨清屬濮州,陽谷、東阿屬東平路。上屬8縣均隸山東省。
明代,改行省為承宣布政使司(簡稱“布政司”),廢路存府、州,全國分統于15個布政司,亦稱15個省。聊城、臨清、茌平、高唐、莘縣、冠縣屬山東布政司東昌府,陽谷、東阿屬山東布政司兗州府東平州。
清代通稱為省,全國初為18個行省,后增至22個行省,省下為府、縣兩級。境內今屬8個縣市均隸山東省。聊城、茌平、高唐(一度為直隸州)、平軒、莘縣、冠縣、屬東昌府,東阿初屬兗州府東平州、后屬泰安府,陽谷屬兗州府,臨清初屬東昌府、后為直隸州。
自1840年鴉片戰爭至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的71年間,域境建置無大變化。
1912年,山東省廢府設道,境域為濟西道(治聊城),1914年改為東臨道。1928年廢道,境內各縣直屬山東省。1936年,全省下設12個行政區,區設行督察專員公署。魯西北為第六區,轄聊城茌平、博平、東阿、陽谷、壽張、范縣、莘縣、冠縣、朝城、觀城、堂邑、濮縣等13個縣;臨清、高唐時屬第四區。
1937年,7月7日蘆溝橋事變發生至1938年,除濮縣、范縣、觀城3個縣外,均為淪陷區??谷諔馉幈l,共產黨領導下的縣、專區抗日民主政權逐步建立。1939年10月,魯西北行政委員會成立。1940年4月,成立魯西北行政主任公署,下設泰西、運西、魯西北、運東4個專署。聊城、東阿、陽谷、博平、清平、茌平等縣屬運東專署,冠縣、館陶、臨清、邱縣、堂邑、莘縣、朝城、朝北等縣屬魯西北專屬,濮縣、范縣、觀城、壽張等縣屬運西專屬。

1941年6月,中共中央北方局決定魯西行署和冀魯豫行署合并,成立新的冀魯豫行署,轄7個專署,原魯西行署的泰西、運西、魯西北、運東為第一、二、三、四專署,原冀魯豫行署的轄區為第五、六、七專署。濮縣、范縣、壽張等縣屬第二專署;觀城、朝城、莘縣、朝北、聊堂、冠縣等縣屬第三專署,筑先、陽谷、東阿、茌平、博平、清平等縣屬第四專署,館陶屬冀南行署第三專署,臨清屬冀南行署第四專署,高唐屬冀南行屬第六專署。同年12月,原屬冀魯豫行署第四專屬的張秋、第二專屬的壽張和黃河以東的昆山、東平等縣組成第八專署。
1942年12月,冀魯豫行署第一、四專署合并為第一專署,轄筑先、陽谷、東阿、茌平、博平、清平、平阿等縣。
1943年,原冀魯豫行署第三專署與冀南行署第七專署合并為冀魯豫行署第七專署。臨清、冠縣、衛東、館陶、宏毅、莘縣、堂邑、清平、朝北屬之。
1944年5月,冀南行署、冀魯豫行署合并為新的冀魯豫行署。
1945年9月,中共中央決定撤銷北方局,建立晉冀魯豫和晉察冀兩個中央分局,同時恢復冀魯豫、冀南兩區行署,冀魯豫行署轄8個專署,冀南行署轄5個專署。筑先、陽谷、東阿、茌平、博平、清平、平阿縣屬冀魯豫行署第一專署,后改為第六專署,濮縣、范縣、壽張、張秋、觀城屬冀魯豫行署第二專署;后改為第九專署,臨清、館陶、冠縣、武訓、永智、莘縣及臨清鎮屬冀南行署第一專署,高唐屬冀南行署第二專屬。
1947-1948年8月,筑先、東阿、聊陽、茌平、博平、河西屬冀魯豫行署第六專署,壽張、陽谷、范縣、濮縣、觀城屬冀魯豫行署第九專署,臨清、館陶、冠縣、武訓、永智、莘縣、臨清鎮屬冀南行署第一專屬,高唐屬冀南行署第二專屬。
1949年8月20日,聊城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成立,屬平原省。聊城、陽谷、東阿、茌平、博平、堂邑、清平、冠縣、莘縣、高唐、壽張、及聊城城關區(縣級)隸屬該區,濮縣、范縣、觀城、朝城屬平原省濮陽專區,館陶、臨清鎮屬河北省邯鄲專區。
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銷,聊城專署改屬山東省。
1967年3月,聊城專員公署更名為聊城地區革命委員會。
1978年7月,聊城地區革命委員會更名為聊城地區行政公署。
1998年3月,聊城地區行政公署更名為聊城市人民政府。
行政區劃:
聊城市轄冠縣、莘縣、陽谷、東阿、茌平、高唐、東昌府區、經濟技術開發區,代管省轄市臨清市,下轄126個鄉、鎮、辦事處,6516個村委會。
人口和民族:
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如下
聊城市常住人口:聊城市常住人口為578.99萬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541.19萬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37.80萬人,增長6.98%,年平均增長0.68%。
家庭戶人口:聊城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戶175.38萬戶,家庭戶人口為556.12萬人,平均家庭戶規模為3.17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45人下降了0.28人。
性別構成:聊城市常住人口中,男性為293.86萬人,占50.75%;女性為285.13萬人,占49.25%,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00.37提
東昌湖旅游風景區
東昌湖旅游風景區
高為103.06。
年齡構成:聊城市常住人口中,0-14歲的人口為98.24萬人,占16.97%;15-64歲的人口為430.27萬人,占74.31%;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50.48萬人,占8.72%。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了5.45個百分點,15-64歲人口比重上升了4.35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10個百分點。
各種受教育程度人口:聊城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受教育程度的為32.64萬人;具有高中(含中專)受教育程度的為69.44萬人;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的為235.32萬人,具有小學受教育程度的為153.24萬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
與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相比,每10萬人具有大學受教育程度的由1964人上升為5637人;具有高中受教育程度的由8630人上升為11993人;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的由35102人上升為40644人;具有小學受教育程度的由38059人下降為26466人。
聊城市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歲及15歲以上不識字的人)為37.71萬人,與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相比,文盲人口減少14.98萬人,文盲率由9.74%下降為6.51%,下降了3.23個百分點。
推薦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