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淄微幫


- 品牌名稱:微幫平臺
- 認證狀態:已認證
- 臨淄微幫微信號:aaa992878
- 所在地區:山東省
- 加盟狀態:招商中加微信aaa992878搶占名額
- 粉絲數量:
- 臨淄微幫廣告價格:
臨淄區是淄博市轄區。東鄰青州市,南接淄川區、青州市,西連張店區、桓臺縣,北靠博興縣、廣饒縣??偯娣e668平方千米。2010年總人口64.28萬人。轄5個街道、7個鎮。區政府駐稷下街道人民東路行政辦公中心,距市政府25千米。臨淄區地勢南高北低、西高東低。淄河自南而北貫穿于境內東部,自境內中部黃山之陰發源的烏河,流經境內西北部。臨淄區屬北溫帶大陸性氣候,平均氣溫13.2℃,[1] 年平均降水量650~800毫米。礦產資源有優質煤、鐵、硫等20多種。臨淄墓群、桐林田旺遺址等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在8000年以前,臨淄后李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創造了后李文化;距今6000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時期,臨淄淄河、烏河兩岸人煙稠密、生產發達,已發現齊陵薛家等12處大汶口文化遺址;距今4000多年的山東龍山文化時期,臨淄開始出現規整的城邑,有了成體系的禮制,創造了發達的早期文明,臨淄有桐林-田旺、董楮、于家莊等20處龍山文化遺址。<br> 夏代以前,臨淄曾經為爽鳩氏族部落聚居地。爽鳩,是一種獵鷹,為東夷少昊鳥圖騰部落聯盟成員之一——爽鳩氏的圖騰。爽鳩氏,在少昊鳥國里世代擔任司寇,主管司法,負責緝捕盜賊。<br> 夏代,臨淄為季荝氏族部落居住地。季,兄弟間排行最??;荝,意思是烏鴉嘴。由此可知,季荝氏是以烏鴉為圖騰的部族。<br> 商代初年,臨淄為逢國屬地。逢國的創始人是逢伯陵,為炎帝的裔孫,姓姜,名陵或伯陵,是殷商時代東夷、齊地姜姓氏族的首領,因建立逢國又稱之為逢伯陵。<br> 商代末年,臨淄為薄姑國屬地。薄姑國為嬴姓,都治在博興,地域在今博興、桓臺、臨淄北部一帶,商末打敗逢國,在淄水流域建國。<br>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周朝。公元前1045年,封太公姜尚(公元前1045年—公元前1015年在位) 于齊地,建立周代齊國,都治營丘(今臨淄)。傳齊丁公姜伋(公元前1014年—前1010年)、齊乙公姜得(公元前1010年—前?年)、齊癸公姜慈母,至齊哀公姜不辰(公元前?年—前867年)。齊獻公即位后,復都營丘。為防備紀國入侵,他加固擴建了營丘城。因為擴建后的營丘城東城墻瀕臨淄水,沿河而建,所以齊獻公就順理成章將營丘城改名為臨淄。<br> 公元前221年,秦滅齊國,設臨淄縣。屬齊郡,郡、縣治所均在臨淄。區境東部屬齊郡東安平縣(縣治在今皇城)。<br> 西漢時期,臨淄為齊國王都、臨淄縣治所在地。公元前127-前117年,臨淄為齊郡郡治、臨淄縣治所在地。公元前117年—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劉徹封次子劉閎為齊王,臨淄復為齊國王都、縣治所。公元前110年――公元8年,臨淄復為齊郡郡治、臨淄縣治所在地。西漢時期,區境分屬臨淄縣、東安平縣(先屬齊郡,后屬菑川國)、西安縣(縣治在今南高陽)、昌國縣(縣治在今張店灃水鎮昌城村)。新朝王莽時期(9年—25年),9年,王莽改臨淄縣為齊陵縣,屬青州濟南郡。臨淄為濟南郡郡治、齊陵縣治所在地。區境分屬齊陵縣、東安平縣(屬菑川國)、東寧縣(西安縣改名,今南高陽)。<br> 東漢時期,臨淄還是青州州治、臨淄縣治所在地。區境分屬臨淄縣、東安平縣(屬北海國)、西安縣。<br> 三國時期(220-265年),臨淄為魏國青州州治、齊郡郡治、臨淄縣治所在地。區境分屬臨淄縣、東安平縣、西安縣、新汶縣(240年設,縣域在今臨淄西部)。<br> 西晉時期(265-311年),臨淄為西晉齊國王都、青州州治(311年后遷廣固,今青州堯王山東南)、齊郡郡治、臨淄縣治(311年后遷廣固)所在地。區境分屬臨淄縣、東安平縣、西安縣。<br> 東晉、十六國時期(317年——420年),臨淄為齊郡郡治所在地。其中311年—323年屬前趙;323年—350年屬后趙;350年—355年屬東晉(齊公段龕);355年—370年屬前燕;<br> 370年—383年屬前秦;383年—399年屬東晉。以上各朝青州州治、臨淄縣治均在廣固。399年—410年,臨淄為南燕國燕都尹所轄附郭首邑。410年—420年。臨淄屬東晉,仍為齊郡治所,青州州治、臨淄縣治在東陽(今青州市北關)。<br> 南北朝時期(420年——581年),臨淄為齊郡郡治所在地。其中420年—469年屬南朝宋;區境分屬臨淄縣(縣治在青州市北關)、高陽縣(屬僑置冀州高陽郡,縣治在今南高陽)、廣川縣(屬僑置冀州廣川郡,縣域在今臨淄東南部)、重合縣(屬僑置冀州渤???,縣域在今臨淄北部)、鄃縣(屬僑置冀州清河郡,縣域在今臨淄西南部大武、金嶺一帶)、安次縣(屬僑置冀州清河郡,縣域在今臨淄西部,今稷下街道安次村一帶)。469年—534年屬北魏;534年—550年屬東魏;550年—556年屬北齊。556年,北齊撤臨淄縣,至577年,臨淄區境分屬北齊青州齊郡益都縣(縣治東陽)、高陽縣和貝丘縣(縣治在今淄川)。577年—581年,屬北周,區境仍分屬上述三縣。<br> 隋朝時期(581年——617年),581年—596年,區境屬隋青州益都縣、高陽縣和貝丘縣。596年,重設臨淄縣,至607年,區境分屬隋青州臨淄縣、高陽縣、時水縣和淄州淄川縣。607年,高陽縣、時水縣并入臨淄縣,屬北???。淄川縣屬齊郡。<br> 唐朝時期(618——907年),臨淄為唐河南道青州北??づR淄縣縣治所在地。區境分屬臨淄縣、時水縣(618年置,625年并入臨淄)、安平縣(618年置,625年并入博昌)、博昌縣、淄川縣(屬淄州淄川郡)。<br> 五代時期(907-960年),臨淄為青州北??づR淄縣縣治所在地。區境分屬臨淄縣、博昌縣、淄川縣。<br> 北宋時期(960—1127年),臨淄為青州北??づR淄縣縣治所在地。區境分屬臨淄縣、淄川縣。<br> 金朝時期(1127——1234年),臨淄為山東東路益都府臨淄縣縣治所在地。區境分屬臨淄縣、淄川縣。<br> 蒙古、元朝時期(1234年——1368年),臨淄屬益都路。1266年-1278年,臨淄縣并入益都縣;1278年,臨淄縣復置,區境分屬臨淄縣、益都縣。<br> 明朝時期(1368年——1644年),臨淄為明山東省布政司青州府臨淄縣縣治所在地,區境分屬臨淄縣、益都縣。<br> 民國時期(1911—1949年),臨淄縣1911年—1927年屬山東省膠東道;1927年—1937年直屬山東省管轄。1939年7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臨淄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屬清河專區??谷諔馉帟r期,區臨淄區曾存在過黨領導的長(山)、桓(臺)、臨(淄)、益(都)四邊縣(1938年10月-1941年3月)和益(都)、壽(光)、臨(淄)、廣(饒)四邊縣(1939年10月-1940年4月;1942年-1945年8月)。1948年3月臨淄縣解放。<br>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1950年屬淄博專區,1953年屬昌濰專區,1958年并入益都縣,屬昌濰專區,1961年10月復臨淄縣,屬昌濰專區,1969年12月屬淄博市,改縣稱區。<br>
行政區劃
截至2010年底,臨淄區轄鳳凰鎮、金山鎮、敬仲鎮、朱臺鎮、齊都鎮、皇城鎮、金嶺回族鎮等7個鎮,辛店街道、聞韶街道、雪宮街道、稷下街道、齊陵街道等5個街道,414個行政村,67個社區(其中含16個企業社區)。
人口
<br>人口<br>截至2010年11月1日,臨淄區戶籍人口為64.28萬人。遷入13280人, 遷出11668人,人口凈遷入1612人,機械增長率為2.66%。年內出生5184人,其中男性2664人,女性2520人,出生性別比為105.71,出生率為8.55‰。 全年死亡3860人, 死亡率為6.37‰。人口自然增長1324人,自然增長率為2.18‰。臨淄區60歲以上人口92672人,占總人口的15.3‰,百歲以上人口8人。其中男性2人,女性6人。<br>民族<br>2008年,臨淄區有23個民族。其中,漢族有594597人,占臨淄區總人口的98.2%;回族9114人,占臨淄區總人口的1.5%;蒙古族1164人,占臨淄區總人口的0.19%;滿族987人,占臨淄區總人口的0.16%。金嶺回族鎮是全省5個民族鎮之一,也是淄博市惟一的民族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