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石微幫


- 品牌名稱:微幫平臺
- 認證狀態:已認證
- 黃石微幫微信號:aaa992878
- 所在地區:北京
- 加盟狀態:招商中加微信aaa992878搶占名額
- 粉絲數量:
- 黃石微幫廣告價格:
黃石,位于湖北省東南部,長江中游南岸。1950年8月建市,是新中國成立后湖北省最早設立的兩個省轄市之一,是武漢城市圈副中心城市,華中地區重要的原材料工業基地,也是國務院批準的沿江開放城市。黃石市下轄四區、一縣級市、一縣、一國家經濟開發區,總面積4583平方公里,總人口2429318人(2010年)。黃石是華夏青銅文化的發祥地之一,也是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搖籃。黃石市工業文化底蘊深厚,工業基礎較好,有“青銅故里”、“鋼鐵搖籃”、“水泥故鄉”和“服裝新城”之稱。黃石市已形成冶金、建材、紡織等14個主導產業,擁有湖北地市首家保稅區—黃石(棋盤洲)保稅物流中心。[1] 黃石是礦冶文明古都、山水宜居新城、國乒基地、紡織服裝新城。
歷史沿革
公元前887年(周夷王七年),楚王熊渠(子爵)攻楊粵至鄂(今鄂州、大冶),封其中子熊紅為鄂王,市地為楚國鄂王轄地。春秋戰國屬楚、秦。[4] 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分南郡竟陵以東及江南置江夏郡,從此鄂縣南移屬江夏,江夏郡統有鄂、下雉等14縣,市地在鄂縣境內。221年(三國時期蜀漢章武元年、魏黃初二年),孫權自公安遷都于鄂(今鄂州),改鄂為武昌,并割鄂之南建陽新縣,以武昌、下雉、陽新、柴桑、沙羨、潯陽六縣為武昌郡,市地在武昌郡之武昌(今鄂州)、陽新兩縣之間的下雉縣境內。223年(魏黃初四年),孫權將郡治遷至夏口(今漢口)。又改武昌郡為江夏郡,市地在江夏郡之武昌、陽新縣境內。280年(西晉太康元年),改江夏郡為武昌郡,以武昌、柴桑、鄂縣、陽新、沙羨、沙陽、高陵等七縣屬地。市地在武昌、鄂縣、陽新三縣境內。不久,武昌與鄂縣合并,仍為武昌縣,市地在武昌、陽新兩縣境內。317年(東晉元帝建武元年)江州由豫州移至武昌。384年(至孝武帝太元九年),始移潯陽。412年(安帝義熙八年),下雉縣并入陽新縣。市地在武昌、陽新兩縣境內。589年(南朝宋孝建元年),改陽新為富川,不久又改富川為永興,市地在武昌、永興兩縣境內。梁置西陵縣于此,后廢。黃石市花-石榴唐代市地在鄂州武昌、永興兩縣境內。唐末,南方九國興起,市地在吳國境內。905年(唐哀帝天祐二年),吳王楊行密將永興縣和武昌劃出一塊地盤置青山場院,進行大規模采礦、開爐冶煉。市地在吳國鄂州境內。五代十國時市地在鄂州武昌縣、永興縣境內,梁、唐時屬吳,晉、漢、后周、北宋初時屬南唐。967年(宋乾德五年)以前。李煜為南唐主時,以境內礦產豐富,冶煉業發達,升青山場院并劃武昌三鄉與之合并,新設一縣,取自殷商以來一直“大興爐冶”之意,便定名為大冶縣。從此,自宋至民國市地隸屬興國路、興國州、武昌府、湖北省大冶縣。<br>近代<br>1927年(民國16年),大冶縣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的一部分。1930年成立大冶縣蘇維埃政府,先后隸屬于湖北省鄂東革命委員會、湘鄂贛省蘇維埃政府鄂東辦事處,湘鄂贛省鄂東南蘇維埃政府。1932年(民國21年)國民政府在省、縣之間設立湖北省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市地屬湖北省第二專署大冶縣;1938年改屬第一專署。1938年(民國27年)大冶淪陷,日軍在大冶建立偽政權,盜稱“中華民國湖北省大冶縣政府”,并在石灰窯和黃石港兩鎮建置“石黃示范區”,國民黨大冶縣政府則流亡至毛鋪等地。1942年(民國31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四軍五師14旅,在大冶、陽新、鄂城等地先后建立大鄂政務委員會、鄂大政務委員會、陽大政務委員會,統屬于鄂南政務委員會領導。1945年(民國34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國民黨大冶縣政府接管,復置石灰窯和黃石港兩鎮,隸屬大冶縣轄。1948年(民國37年)將石灰窯和黃石港兩鎮合并為石黃鎮,隸屬于大冶縣。<br>現代<br>1949年5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石黃鎮。不久,經中原臨時人民政府批準,設置湖北大冶特區辦事處,直屬中原臨時人民政府。同年10月,成立湖北省大冶工礦特區人民政府。1950年6月16日,湖北省人民政府以鄂民政特字第104號文,向中南軍政委員會請求,將石黃工礦區改組為市,定名“黃石市”。1950年8月21日,在原黃石港和石灰窯江濱集鎮的基礎上,正式建立省轄黃石市(駐石灰窯)。1952年6月,大冶縣劃歸黃岡專署管轄。1959年1月26日,原屬黃岡專區的大冶縣從黃岡地區劃出,改屬黃石市。同年12月,撤銷大冶縣建制,并入黃石市。1962年6月1日,恢復大冶縣建制,仍屬黃石市。1979年,黃石正式設立黃石港、石灰窯、下陸、鐵山4個縣級市轄區。1994年4月28日,大冶撤縣建市,定名大冶市,由黃石市代管。1995年1月1日,大冶正式建市。1995年,大冶市河口鎮劃歸黃石市石灰窯區管轄。1996年12月2日,國務院批準,將咸寧地區管轄的陽新縣劃歸黃石市。1999年,建立黃石高新產業開發區、花湖開發區、團城山開發區。2001年12月16日,黃石市石灰窯區正式更名為西塞山區。2002年,黃石整合開發區,正式建立黃石經濟技術開發區(副廳級)。2006年6月20日,大冶市政府委托黃石經濟技術開發區托管汪仁鎮、金山街道,黃金山工業新區正式成立。2013年5月,陽新縣所轄的大王鎮、太子鎮和金海煤炭開發區,由黃石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托管。
行政區劃
截至2013年11月13日,黃石市轄4個市轄區:黃石港區、西塞山區、下陸區、鐵山區;1個縣級市:大冶市;1個縣:陽新縣;1個國家級開發區:黃石經濟技術開發區。中國共產黨黃石市委員會、黃石市人民政府、黃石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黃石市委員會常務委員會駐黃石經濟技術開發區杭州東路01號。
人口
2010年11月1日零時,全市常住人口為2429318人。常住人口包括:居住在本鄉鎮街道,戶口在本鄉鎮街道或戶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鄉鎮街道,戶口在外鄉鎮街道,離開戶口所在的鄉鎮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戶口在本鄉鎮街道,外出不滿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學習的人。<br>家庭戶人口<br>全市常住人口共有家庭戶683236戶,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38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84人減少了0.4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