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河口微幫


- 品牌名稱:微幫平臺
- 認證狀態:已認證
- 老河口微幫微信號:aaa992878
- 所在地區:湖北省
- 加盟狀態:招商中加微信aaa992878搶占名額
- 粉絲數量:
- 老河口微幫廣告價格:
老河口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居漢水中游東岸,襄陽市下轄縣級市。老河口市共轄1個鄉7個鎮2個街道,全市面積1032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27平方公里,總人口53.31萬人(2011年)。1985年,被湖北省政府列為計劃單列市。老河口市是湖北省“襄十隨”汽車走廊重要生產基地。截止到2014年老河口市已培育形成了裝備制造及汽車零部件、農產品深加工、循環經濟三大支柱產業和精細化工、紡織服裝、冶金建材三大傳統產業以及新能源、新材料、光電子等新興產業。2016年12月7日,老河口被列為第三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
歷史沿革
老河口市境古為陰國,因位于荊山之北而得名。治所在今袁沖區古城水庫淹沒區內。春秋時絕,為楚屬地。“魯昭公十九年(公元前523年)楚工尹赤遷陰于下陰”。下陰城址在今傅家寨附近。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實行郡縣制,設酂、陰老河口市風光(24張) 二縣,酂縣故城與下陰相近,約在今谷城縣固封山北(已沒于漢水)。兩漢沿秦制。高祖五年(前202年)封蕭何為酂候,“食邑八千戶于此”。東漢光武帝封鄧禹為酂候,“食邑萬戶于此”。建安十三年(208年),曹魏得荊州,以南陽西為南鄉郡,轄八縣、酂、陰在內。南鄉郡城臨漢水,在縣境內。西晉太康十年(289年)十一月,以其地為順陽王封地,改南鄉郡為順陽郡,轄酂、陰、筑陽三縣,郡治設于酂城。西晉永嘉(307-313)中,城沒于漢水。南北朝戰爭頻仍,郡、縣設置多有變遷。唐初置酂州,旋廢。改陰城縣為陰城鎮,入谷城縣。宋以陰城鎮建光化軍(光化系唐昭宗李曄年號),設乾德縣,旋廢,后又復設。元至元十四年(1277),廢軍,改乾德縣為光化縣,歷明、清、中華民國未再變。建國后,老河口曾三度設市,市、縣并立,1983年市縣合并,撤銷光化縣建置。1996年,老河口市面積1032平方千米,人口約49.6萬。轄5個街道、8個鎮、2個鄉:酂陽街道、中山街道、光化街道、洪山咀街道、李樓街道、仙人渡鎮、孟樓鎮、張集鎮、竹林橋鎮、紀洪崗鎮、傅家寨鎮、秦集鎮、薛集鎮、袁沖鄉、趙崗鄉。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老河口市總人口509468人,其中:光化街道73645人,中山街道52173人,酂陽街道53088人,洪山咀街道31161人,李樓街道41247人,付家寨鎮14363人,孟樓鎮32151人,紀洪鎮16730人,張集鎮44945人,仙人渡鎮40795人,竹林橋鎮35345人,秦集鎮15078人,薛集鎮26768人,袁沖鄉17620人,趙崗鄉14359人。2004年末,老河口市總人口511856人。轄4個街道(光化、酂陽、洪山嘴、李樓)、5個鎮(孟樓、薛集、張集、仙人渡、竹林橋)、1個鄉(袁沖),38個社區、227個村委會。2005年末,老河口市轄4個街道(光化、酂陽、洪山嘴、李樓)、5個鎮(孟樓、薛集、張集、仙人渡、竹林橋)、1個鄉(袁沖)。共有31個社區、227個村委會。2006年末,老河口市總人口52.18萬人。轄酂陽、光化、李樓、洪山嘴4個街道,仙人渡、張集、竹林橋、薛集、孟樓5鎮以及袁沖鄉,共有224個行政村、34個社區,1609個村民小組。
行政區劃
截止2014年,老河口市管轄2個街道辦事處,7個鎮,1個鄉。
人口
2011年末,老河口市總人口為53.31萬人(公安年報數),其中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為7.30萬人,占老河口市總人口的比重為13.7%,新出生人口0.70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3‰;死亡人口0.44萬人,死亡率為8.2‰;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9‰。老河口市男女性別比為102.7∶100。[7] 老河口市有15個少數民族,即:回族、滿族、蒙古族、土家族、朝鮮族、壯族、苗族、藏族、瑤族、白族、低族、彝族、布依族、錫伯族、維吾爾族。